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_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范文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_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范文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的话题。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有哪些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_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范文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的话题。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有哪些

2.初中数学教案

3.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之课堂引入 初中数学课堂引入实例

4.初中数学优秀课件(5篇)

5.有哪些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

6.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_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范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有哪些

       教案教案解释教师上课准备的方案,是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有哪些?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一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

        教学目标

        1、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会叙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3.能应用这两个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两个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折纸与剪刀,剪一个角,把剪好的角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再把纸片展开,看到了什么?把对折的纸片再任意折一次,然后把纸片展开,又看到了什么?

        分析:第一次对折后的折痕是这个角的平分线;再折一次,又会出现两条折痕,而且这两条折痕是等长的.这种方法可以做无数次,所以这种等长的折痕可以折出无数对.

        Ⅱ.导入新课

        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已知角的平分线,能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折出如图所示的折痕PD、PE.

        画一画:

        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一个角的三条折痕,并度量所画PD、PE是否等长?

        投影出下面两个图形,让学生评一评,以达明确概念的目的.

        结论:同学乙的画法是正确的.同学甲画的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画角平分线的垂线,而不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两边的垂线段,所以他的画法不符合要求.

        问题1:如何用文字语言叙述所画图形的性质吗?

        [生]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2:能否用符号语言来翻译?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句话.请填下表:

        已知事项:OC平分?AOB,PD?OA,PE?OB,D、E为垂足.

        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PD=PE.

        于是我们得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师]那么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是否在角的平分线上呢?(出示投影)

        问题3:根据下表中的图形和已知事项,猜想由已知事项可推出的事项,并用符号语言填写下表:

        [生讨论]已知事项符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所以Rt△PEO≌△PDO(HL).于是可得?PDE=?POD.

        由已知推出的事项: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性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这两个性质有什么联系吗?

        分析:这两个性质已知条件和所推出的结论可以互换.

        思考:

        如图所示,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m,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000)?

        1.集贸市场建于何处,和本节学的角平分线性质有关吗?用哪一个性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比例尺为1:20000是什么意思?

        结论:

        1.应该是用第二个性质.这个集贸市场应该建在公路与铁路形成的角的平分线上,并且要求离角的顶点500米处.

        2.在纸上画图时,我们经常在厘米为单位,而题中距离又是以米为单位,这就涉及一个单位换算问题了.1m=100cm,所以比例尺为1:20000,其实就是图中1cm表示实际距离200m的意思.作图如下:

        第一步:尺规作图法作出?AOB的平分线OP.

        第二步:在射线OP上截取OC=2.5cm,确定C点,C点就是集贸市场所建地了.

        总结: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就可以省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使问题简单化.所以若遇到有关角平分线,又要证线段相等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性质解决问题.

        III例题与练习

        例 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分析:点P到AB、BC、CA的垂线段PD、PE、PF的长就是P点到三边的距离,也就是说要证:PD=PE=PF.而BM、CN分别是?B、?C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和等式的传递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证明:过点P作PD?AB,PE?BC,PF?AC,垂足为D、E、F.

        因为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

        所以PD=PE.

        同理PE=PF.

        所以PD=PE=PF.

        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练习:

        1.课本P107练习.

        2.课本P108习题13.3─2.

        强调:条件充足的时候应该直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无须再证三角形全等.

        IV.课时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角平分线的两个性质: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它们具有互逆性,随着学习的深入,解决问题越来越简便了.像与角平分线有关的求证线段相等、角相等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而不必再去证明三角形全等而得出线段相等.

        Ⅴ.课后作业

        1、课本习题13.3─3、4、5题.

        2、《课堂感悟与探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二

        轴对称(一)

        教学目标

        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

        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物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

        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十四章:轴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第一节,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Ⅱ.导入新课

        出示课本的,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小结: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现在同学们就从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

        我们的黑板、课桌、椅子等.

        我们的身体,还有飞机、汽车、枫叶等都是对称的.

        如课本的图14.1.2,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就剪出了美丽的窗花.观察得到的窗花和图14.1.1中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窗花可以沿折痕对折,使折痕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不仅窗花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重合,上面图14.1.1中的图形也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

        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概念后,我们来做一做.

        取一张质地较硬的纸,将纸对折,并用小刀在纸的中央随意刻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你得到两个成轴对称的图案了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结论:位于折痕两侧的图案是对称的,它们可以互相重合.

        由此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有关对称轴的问题.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但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却不止一条,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甚至有无数条。

        下列各图,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结果:图(1)有四条对称轴;图(2)有四条对称轴;图(3)有无数条对称轴;图(4)有两条对称轴;图(5)有七条对称轴.

        (1) (2) (3) (4) (5)

        展示挂图,大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Ⅲ.随堂练习

        (一)课本P117练习 (二)P118练习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有关概念,进一步探讨了轴对称的特点,区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Ⅴ.作业

        (一)课本习题14.1─1、2、6、7、8题.

        课后作业:<<课堂感悟与探究>>

        Ⅵ.活动与探究

        课本P118思考.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过程:在硬纸板上画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再用剪刀将这两个图形剪下来看是否重合.再在硬纸板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将该图形剪下来,再沿对称轴剪开,看两部分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结论: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要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14.1.1 轴对称(一)

        一、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三

        轴对称(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性的性质,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察.

        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性质.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今天继续来研究轴对称的性质.

        Ⅱ.导入新课

        观看投影并思考.

        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线段AA?、BB?、CC?与直线MN有什么关系?

        图中A、A?是对称点,AA?与MN垂直,BB?和CC?也与MN垂直.

        AA?、BB?和CC?与MN除了垂直以外还有什么关系吗?

        △ABC与△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P,将△ABC和△A?B?C?沿MN对折后,点A与A?重合,于是有AP=A?P,?MPA=?MPA?=90?.所以AA?、BB?和CC?与MN除了垂直以外,MN还经过线段AA?、BB?和CC?的中点.

        对称轴所在直线经过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我们把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自己动手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并找出两对称点,看一下对称轴和两对称点连线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一样,对称轴所在直线经过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

        归纳图形轴对称的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下面我们来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探究1]

        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1.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1、P2、P3?,连结AP1、AP2、BP1、BP2、CP1、CP2?

        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1、AP2、BP1、BP2、CP1、CP2?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探究结果: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

        证明.

        证法一:利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下图,在△APC和△BPC中,

        △APC≌△BPC PA=PB.

        证法二:利用轴对称性质.

        由于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将线段AB沿直线L对折,线段PA与PB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是相等的.

        带着探究1的结论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探究2]

        如右图.用一根木棒和一根弹性均匀的橡皮筋,做一个简易的?弓?,?箭?通过木棒中央的孔射出去,怎么才能保持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呢?为什么?

        活动:

        1.用平面图形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作线段AB,取其中点P,过P作L,在L上取点P1、P2,连结AP1、AP2、BP1、BP2.会有以下两种可能.

        2.讨论:要使L与AB垂直,AP1、AP2、BP1、BP2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过程:

        1.如上图甲,若AP1?BP1,那么沿L将图形折叠后,A与B不可能重合,也就是?APP1BPP1,即L与AB不垂直.

        2.如上图乙,若AP1=BP1,那么沿L将图形折叠后,A与B恰好重合,就有?APP1=?BPP1,即L与AB重合.当AP2=BP2时,亦然.

        探究结论: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也就是说在[探究2]图中,只要使箭端到弓两端的端点的距离相等,就能保持射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

        [师]上述两个探究问题的结果就给出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都在它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是与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Ⅲ.随堂练习

        课本P121练习 1、2.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通过探索轴对称图形对称性的过程,了解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同学们应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习题14.1─3、4、9题.

        课后作业:<<课堂感悟与探究>>

        猜你喜欢:

        1.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计划

        2.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感悟随笔

        3.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案例反思

        4.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随笔

        5.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 无 课件频道。

        1.初中数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 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习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2.初中数学课件

        一、内容特点

        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

        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重视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3.初中数学课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伸,探究分类

        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4.初中数学课件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5.初中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之课堂引入 初中数学课堂引入实例

        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教案。如何做一个好的教案,提起学生的兴趣呢。下面是范文栏目的我为大家准备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代数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 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 ,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

        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 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后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

        如3?a ,应写作3.a 或写作3a ,a?b 应写作3.a 或写作ab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应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FormatImgID_0#

        .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

        (2)代数式中有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3)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需注明单位时,一定要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5.对本节例题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数式表示几个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些小学都学过.比较复杂一些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表示,课文安排在下一节中专门介绍.

        例2是说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因为代数式中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数,一种特殊的数,就可以像看待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式一样,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只是另外还要考虑乘号可能省略等新规定而已.

        6.教法建议

        (1)因为这一章知识大部分在小学学习过,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代数的衔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首先要给学生多举例子(学生比较熟悉、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代数式,理清代数式中的运算和运算顺序,才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从而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普遍性、简明性,也为列代数式做准备。

        (3)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老师可选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老师在讲解第一节之前,一定要对全章内容和课时安排有一个了解,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教给学生系统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因为是新学期代数的第一节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比?,英语口语好的老师,可以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为学生说一段祝福语。第二,上课时尽量使用多种语言与学生交流,其中包括情感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乘法交换律 a?b=b?a;

        (3)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s/t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5)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六、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3 ,若汽车的速度是?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1/3 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代数式》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② 使学生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代数式这一数学模型去表示和

        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使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② 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进行数学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 渗透代数式的模型思想,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②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踏实细致、独立思考、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③ 利用实际情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列代数式.

        突出重点措施:

        (1)通过比较--判别--交流--构造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通过"根据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和"把代数式表示的数量关系用语言表述"两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归纳,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经验.

        2) 教学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突破难点策略:

        (1)分三步分散难点①引入时设计大量学生身边的实际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代数式存在的普遍性.②让学生给自己构造的一些简单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代数式的模型思想。③通过"开动脑筋齐探索"和"返程路上解疑问"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FLASH演示情景,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突破代数式的应用瓶颈.

3、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纪念馆的照片,简单介绍鲁迅其人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请学生做导游,点出这节课的主线:边参观鲁迅纪念馆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沿参观旅程依此遇到下列问题:

        1、大家知道鲁迅纪念馆距学校有多远吗?若鲁迅纪念馆距学校s千米,校车的速度为50千米/小时,那么经多少小时后到达博物馆?

        2、买门票.鲁迅纪念馆门票价格为:成人每人60元,学生每人40元.如果让你去买门票,你该怎么买?我们有a个老师b个学生,买门票需付多少钱呢?

        3、在参观时了解到了纪念馆的一些情况:

        (1)鲁迅纪念馆共有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等4个开放场所,建筑面积分别为a,b,c,d平方米.,你知道平均每个场所有多少平方米吗?

        (2)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呈长方形,东西长m米,宽n米,共展出鲁迅生平展品p件. 那么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占地面积为多少平方米呢?平均每平方米展出了多少件展品呢?

让学生根据情景列出算式.

        师:展示,引导学生进入参观的旅程.

        生:成为参观旅程的主角,依次解决旅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师:在点出字母表示数后引导学生列算式.并回顾前一节中的书写规定,突出书写的规范性.

        由学生熟悉的鲁迅纪念馆引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突出数学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做导游,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碰到的一些数学问题都是在旅途中出现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也使学生意识到代数式的普遍性.1、2两题的设计是为了渗透代数式的普遍意义。

1)类比旧知探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所列的算式:

        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点出课题(板书课题)

        概念:像 这样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先判别下列哪些是代数式?再说说你对代数式构成的看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并与以前学过的算式相比较,得出概念.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明代数式的构成。

        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概念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会"为"会学"。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动手计算再探新知

        欢乐游戏巩固新知

        对代数式构成的理解:

        (1)一个代数式由数、表示数的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 这里的运算指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6种运算.

        (2)为了今后研究和表述方便,规定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称代数式.

2)大家一起来列式:

        用代数式表示:

        (1) x的3倍与3的差;

        (2) x的 倍与y的一半的和;

        (3)2a的立方根;

        (4)a与b的和的平方;

        (5)a与b的平方的和.;

        (6)a与b两数的平方和.

        巩固练习:用代数式表示:

        (1) a与b的 的和 ;

        (2) m与n两数的倒数差;

        (3) 除 所得的商;

        (4)x与1的差的平方根.

        教师在讲评时突出代数式的书写规范及列代数式的注意点,点明各种运算的意义:"+"--和,"-"--差,"?"--积,"?"--商.

        3)聪明才智共编式

        请根据下列数字与字母,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编写出几个你喜欢的代数式,并试着用语言表述所编代数式的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先互相交流编写的代数式及其意义,然后挑选1-2个简单的代数式,结合生活实际,试着赋予代数式实际意义,并在组内交流.

4)开动脑筋齐探索

        各小组选取下列的1个主题作为小组的探索内容,小组成员先自主探索,想想各主题还能引伸出哪些问题,再在组内交流。

        主题1:用代数式表示偶数、奇数;(提示:可考虑如何表示三个连续偶数等)

        主题2:下图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周髀算经》中作的图,它由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史称"弦图",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TCM-2002)把它作为会标.请你用代数式表示出大正方形的面积.(提示:想一想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主题3: 摆火柴梗游戏:如下图,用火柴梗摆出一个三角形至少需3根火柴梗,摆出2个三角形至少需5根火柴梗,摆出3个三角形至少需7根火柴梗......请你以此探索:摆出10个三角形至少需多少火柴梗?摆出n个三角形呢?(提示:如果摆成正方形呢?)

游戏之中验真知

        游戏-你选我砸共过关:8个金蛋中任选其中一个金蛋,如果出现金花,大家鼓掌PASS,否则你必须回答其中的问题(你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求助本组同学).

        (1)列代数式:a与b的差的倒数

        (2)说出代数式:(a+b)(a-b)的意义

        (3)已知甲数比乙数的2倍少1.若设乙数为x,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甲数.变式:若设甲数为x,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乙数.

        (4)纪念馆外一五彩花圃的形状如图,则花圃的面积为_______.

        生:观察,类比,在判别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交流.

        生:举手发言,解决问题.

        师:引导学生注意每题的关键词,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并进行及时评价.

        生:构造代数式,交流代数式的意义,并用生活经验对所构造代数式进行解释.

        师:引导学生把意义表达清楚,多作鼓励,进行多元评价.

        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代表发言,辩论交流.

        师:及时评价。

        生:选择金蛋号,回答里面的问题,其它同学思考,提供帮助

        师:代为砸蛋

        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是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各种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里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关键是让学生学扎实,突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使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通过"根据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和"把代数式表示的数量关系用语言表述"两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归纳,强化了代数式的符号性,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经验.同时,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也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发展性。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赋予代数式实际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代数式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主题1:突出代数式的普遍意义,渗透集合思想。

        主题2:渗透数学人文和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到其实数学发现就在我们身边,体验数学探究成功的喜悦。

        主题3:突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意识到玩也可以玩出数学来,渗透数学意识。

        小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解决难题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探讨交流中都有收获.

        激发兴趣,活跃氛围,巩固知识,学中玩,玩中学.

        返程途中解决难题返程路上解疑问

        参观完纪念馆后大家乘校车返回学校,校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计划t小时后回到学校,现因道路通畅,校车的速度增加v千米/小时,那么回到学校需多少时间?

        师:指导学生分析题目。

        生:解决问题.聆听别人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经验。

        首尾呼应,整个旅程有始有终.进一步突出学习代数式的目的:解决实际问题.

        你说我说清点收获 你说我讲共交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游览了鲁迅纪念馆,一路下来收获不小吧!说说你的感受,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怎么样

        1、代数式的概念

        2、列代数式的要求

        3、代数式的应用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进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去.

        生:交流感受,体会收获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作适当归纳,并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作多元评价。

        学生谈感受,教师作补充,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整理的学习习惯.

4、课后拓展 课后延伸促提高

        1、阅读课本P90-92内容.

        2、做课本P92的作业题和作业本作业(A、B组题必做,C组题选做)

        3、收集并整理生活中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例子,并在组内交流.

        课内引申到课外,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1、以落实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以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完善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为依托;以学生的积极动脑、动口为主线来构建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

        2、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原则设计整节课.

        3、突出新知识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

        (二)主要理念:

        1、重视情景创设,注重知识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原则.

        1、 突出数学学习内容的的现实性、有价值性和富有挑战性.

        2、 注重数学与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整合.

        3、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多元评价.

        (三)设计思路:

        1、以贯彻新课程理念为前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以参观鲁迅纪念馆为主线,把整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从始至终都置身于参观游玩之中,却又紧紧围绕学习,仿佛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中来学习新知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总结新的知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使新概念的得出不觉得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得到桃子。

        3、通过对"根据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和"把代数式表示的数量关系用语言表述"两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归纳,使学生对列代数式有更深入的体会,实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4、设计游戏活动-砸金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巩固、深化过程,引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5、通过对开放性问题(如结合生活经验列举代数式)、自主探究题、拓展创新题(如金蛋中的题目)等的设计,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优秀课件(5篇)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堂课的“头”――课堂引入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使他们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完成自身知识水平的一次新的构建。

       和众多的同行一样,在工作之初的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可时间一长,真正进入课程学习时,学生们却打不起精神了。我按照课本认真备课,可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反应却很冷淡,兴趣索然。在备课的时候面对教材中安排的课程导入,有时候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尤其是概念课的教学,往往是直接给出这个概念。当然,如此课堂引入之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慢慢认识到,是在课堂引入中出现了问题。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创设的情境过长,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由此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疲劳,影响了新知的建构。2.创设了无用的情境,情境创设得再精彩,如果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也是不利于课堂教学开展的。作为教师要学会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取舍。3.创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境或创设的情境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理解,难以融入情境中。

       因此,若想做好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教师则应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当中。那么,如何创设适当的思维情境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一、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1)》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就可从学生了解的“求长方形的长宽”等生活实例谈起。

       案例与分析一“一元二次方程(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问题1: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若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可列出方程:

       x()=900,整理可得 (1)

       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 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 )倍,即5(1+x)(1+x)=5( )2万册,可列得方程:5( )2=,整理可得(2)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一般形式。通过提供两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源于实际,从而体会到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二、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情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新旧认知冲突过程中,体会新知识的实质。例如,分解因式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数分解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因式的分解。

       案例与分析二“因式分解(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375×2.8+375×4.9+375×2.3

       (2)12×0.125-63×0.125+61×0.125

       2.整式的乘法,计算下列各式:

       (1)x(x+1)= ; (2)(x+1)(x-1)=.

       3.讨论:630能被哪些数整除?

       我们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630分解成质数乘积的形式:63=

       4.既然有些数能分解因数,那么类似地一个多项式可以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吗?把下列多项式写成两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 ; (2)x2-1=

       评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学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意义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是能够正确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通过乘法分配率的逆向运用的计算题和因数分解,使学生经历将多项式写成整式积的形式的探索过程,进而认识到何为因式分解。

       三、情境的设计要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分式的运算的教学引入,就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分数的运算入手,通过类比,得到分式的运算法则,渗透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与分析三“分式的运算(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计算下列各式:

       (1)■×■=

       (2)(-■)×(-■)=

       2.类比分数乘除法,你认为:

       ■×■=?■÷■=?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及其运用。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小组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明白字母可代表数、代表式,从而顺利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四、情境的设计要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根据情境可以设计问题串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目标探究活动等。

       案例与分析四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2)

       情境创设: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米,然后自己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米,哥哥每秒跑4米,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

       (1)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

       (2)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

       (3)哥哥跑出多远后追上弟弟?

       (4)谁先跑过20米?谁先跑过50米?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图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选择”的问题,其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层层递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将图像上的点的坐标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数形对应”,为接下来的“数形转化”“数形分工”做好准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尽力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只有当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加喜爱数学,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责编 闫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有哪些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 的后续更新吧!

        1.初中数学优秀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 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习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2.初中数学优秀课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美丽的勾股树20xx年国际数学的一枚纪念邮票大会会标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3.初中数学优秀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4.初中数学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渗透多侧面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教法学法:

        ①发现式教学法

        ②动手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录像;

        2、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

        3、房屋的房型图。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活动1:观察一组,找出结论。

        活动2:观察,注意这些的拍摄角度,你能挑出一组三视图的吗?

        活动3:猜猜看: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来猜测实物是什么?

        活动4:观察下图

        如果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三个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三、学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用6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

        四、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五、练习与作业:

        能力作业:画出我校教学楼的三视图(以面向南为“从正面看”),或者画出你家的房屋(或设计)的平面图。

        

        5.初中数学优秀课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

        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

        (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3篇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著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帮助教师设计教案,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一

       分式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教学流程

       预习导航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果用字母 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 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

       3、思考:

       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 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

       ② 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③ 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 : 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 的值 ①a=3 ②a=—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三、展示交流:

       1、在 、 、 、 、 、 、 中,是整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

       2、 写成分式为____________,且当m≠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时,分式 无意义,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1。

       4、 若分式 的值为正数,则x的取值应是

       A. , B. C. D. 为任意实数

       四、提炼总结:

       1、什么叫分式?

       2、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怎样求分式的值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二

       变数与函式

       1、 思考书中第72页的问题,归纳出变数之间的关系。

       2、 完成书上第73页的思考,体会图形中体现的变数和变数之间的关系。

       3、 归纳出函式的定义,明确函式定义中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归纳: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______变数x和y,并且对于x的_______,y都有_________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__________,y是x的________。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数的值为a时的函式值。

       补充小结:

       1函式的定义:

       2必须是一个变化过程;

       3两个变数;其中一个变数每取一个值 ,另一个变数有且有唯一值对它对应。

       三、巩固与拓展:

       例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千米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千米。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式关系式.

       2指出自变数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千米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1、判断下列变数之间是不是函式关系:

       1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3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2、写出下列函式的解析式.

       1一个长方体盒子高3cm,底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为ycm3,底面边长为xcm,写出表示y与x的函式关系的式子.

       2汽车加油时,加油枪的流量为10L/min.

       ①如果加油前,油箱里还有5 L油,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之间的函式关系;

       ②如果加油时,油箱是空的,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 之间的函式关系.

       3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

       4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个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

       课后作业知识反馈

       1、P74---75页:1,2题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三

       函式的图象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清函式的不同表示方法,知道各自优缺点.

       2.能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

       教学难点:

       函式表示方法的应用.

       自主复习知识准备

       上节课里已经看到或亲自动手用列表格.写式子和画图象的方法表示了一些函式.这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分别称为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前面的例子看,你认为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呢?

       自主探究知识应用

       例: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度.

       t/时 0 1 2 3 4 5 …

       y/米 10 10.0 5 10.10 10.15 10.20 10.25 …

       1、在平面直角座标系中描出表中资料对应的点,这些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由此你能发现水位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2、水位高度y是否是t的函式?如果是,试写出一个符合表中资料的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式的影象。这个函式能表示水位变化的规律吗?

       3、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

总结:这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1.用解析法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简单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数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时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数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式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数与函式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数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式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式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数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式的准确值。

       函式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式解析式,列出自变数与对应的函式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象。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甲车速度为20米/秒,乙车速度为25米/秒.现甲车在乙车前面500米,设x秒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米.求y随x0≤x≤100变化的函式解析式,并画出函式图象.

       课后作业知识反馈

       课本P83第12题。

       我的收获

       想和老师说

        1.初中数学教师必读

        2.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有哪些

        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3篇

        4.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有哪些

        5.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关于初中数学的 教育 教学工作你有什么 故事 可以分享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发生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篇一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 方法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 创新思维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篇二

        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初一学生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下面结合本人很短时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 抽象思维 意识

        由于初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先是负数的引入,完成了有理数域的建立;然后又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与小学相比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形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基于上述原因,初一数学入门阶段教学,重要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两个转变:一是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 经验 向抽象的 逻辑思维 转变。如果学生能适应这一转变,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引入?相反数?这个概念,向学生列举两个小动物从某地反向行走5米,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接着启发学生用加法计算,取数中绝对值,将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将结果对比,让学生通过自由 辩论 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看法,我在课堂中只要适时的调控,疑点自会越辩越明,最后归纳 总结 发现?相反数?的特点。

        三、因势利导,掌握正确的 学习方法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初中的数学,此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预习知识,提出章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让其围绕目标预习教学内容,弄清例题,并完成简单的一些题目,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注明;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手动、眼动、脑动,重点记录的内容要板书在黑板上提示学生,书上的内容要让学生注明;然后指导学生作业,作业中,哪些须独立完成,哪些可讨论完成,哪些是在老师提示下讨论完成,应分不同层次要求学生,同时对评改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修改;最后,指导学生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整式加减过程中,做一些有关有理数的小练习,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一个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要轻易下结论。

        四、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己提问的不恰当挨老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例如:对于情绪紧张而叙述不清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说清意思,对于提问有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要批评或讽刺,挖苦,要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就可以大胆的提问。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改革 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五、教学内容适当,精炼多讲

        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下良倾向: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教学时间。这种做法使得知识发生过程遭到压缩,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教师的灌输所替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知识的阶段复习受到削减,结果是基础不实,通过对学生平常的发现,我发觉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初一学生兴趣和毅志力特点,我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一组题目,由易到难,礼貌,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能者多做为原则,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积极探讨的状态之中,学生接受和输出的信息大大增加,达到了个层次互补提高的目的。对于部分稍差的学生,我采取逐题完成的方法,不要求他们作业的数量,但是要求他们在有理数的计算中做一题就掌握一种题目的类型。开始阶段也应多一些对作业的讲评,使学生在讲评中获取成功感受,明白失误原因,消除疑难问题。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总之,要使初一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后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初中学好数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下一页更多精彩?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

       

       好了,今天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